“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如此形容穿越秦蜀古道之艰险。
秦蜀古道,是古代修筑的一条穿越秦巴山地的秦蜀相通之路,是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7条主道路组成的系列道路的统称,历史上先后被称为周道、秦道、蜀道。
(资料图)
3000余年来,秦蜀古道见证了朝代兴替与政经通融,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三分之二的遗存分布在陕西境内。历经岁月洗礼和人为破坏,古道一度难掩落寞。
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文化资源,守护国家与民族的记忆和根脉?
2022年10月,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要求陕西省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优势,启动秦岭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探索。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以下简称陕西铁检分院)接到省检察院的指示后,立即组织秦岭北麓检察院和秦岭南麓检察院从秦岭南北麓同时对秦蜀古道遗址的多处点位进行了全面勘查,不少案件线索都是从一次次的寻觅和勘查中获得的。
“秦岭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陕西铁检分院检察长王勇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以跨区划公益诉讼办案为突破口,加强秦岭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丰厚的历史沉淀和优秀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公益诉讼守护文化根脉
“以前只是听老人说过,村里这条路有点儿名气,但没想到还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留给后世子孙。”前不久,陕西铁检分院和秦岭南麓检察院办案人员在位于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的子午道遗址回访时,当地村民这样说道。
2022年7月,陕西开展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成立了秦岭北麓、秦岭南麓、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4个派出检察院,跨区划管辖涉秦岭、黄河流域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陕西铁检分院作为上一级检察院履行相应诉讼职责。
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午道遗址北起西安,跨安康、汉中3市,经长安、宁陕、汉滨、石泉等6区县入四川,具有明显“跨”的特征。2022年10月,陕西铁检分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子午道保护不到位案件线索后,指导秦岭北麓检察院和秦岭南麓检察院组成联合专案组办理此案。
经查,子午道遗址涉及3县(区)8个乡镇的11个遗迹点,均不同程度存在标志设立不齐备、保护范围不明晰、损毁破坏未治理等问题。
针对发现问题,秦岭南麓检察院向3个县区文物部门分别发出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同时向当地镇政府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相关政府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补充设立界碑25个、公示公告栏8块,并建立巡查保护长效机制。
2023年2月,秦岭南麓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还发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子午道遗址长安段存在同类问题,遂向秦岭北麓检察院移交案件线索,该院及时受理并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目前,存在的问题已整改完成。
其间,对调查中发现的汉中市镇巴县境内古栈道及与子午道相连的入川古道荔枝道存在的问题,秦岭南麓检察院分别向陕西汉中市镇巴县检察院、四川省万源市检察院移交了案件线索,目前镇巴县检察院已立案并发出了检察建议,万源市检察院也正在办理相关案件。
“在办理保护子午道行政公益诉讼系列案过程中,我省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两级三院通力合作,打破了地域限制,并协同地方检察机关对古道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跨区划检察院集中管辖与区划检察院地域管辖相辅相成、一体履职的法律监督工作机制在陕西初步形成。”陕西省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洁说。
检察听证凝聚保护合力
“你看,这些珍贵的摩崖题刻受到自然破坏和人为损毁,有的文字已难以辨认,需要我们加大保护力度。”2023年3月底,秦岭北麓检察院检察官段兵带领办案团队先后前往傥骆、陈仓、褒斜古道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了古道遗址保护不到位等相关案件线索。
“这三条古道遗址的不同段分属三市六县,违法点较为分散,集中整治难度较大。我们与秦岭南麓检察院召开联合听证会,共同破解秦蜀古道保护领域存在的治理难题。”秦岭北麓检察院检察长黄志平介绍。
“傥骆道‘朱公碥’摩崖题刻被杂草遮蔽,保护措施不完善。”“陈仓古道煎茶坪碥道上的碥石被搬走,改建为水泥路,与历史风貌不符……”
4月18日,在秦岭北麓、秦岭南麓检察机关联合召开的公开听证会现场,检察官聚焦个性问题“有辣味”,又紧抓共性问题“不放过”,古道遗址保护存在的不足在听证会上被逐一点出,拟定的检察建议内容也得到了行政机关的重视、理解和认同。
听证会后,依据调查发现的问题,检察机关及时向相关部门发送检察建议,推动公益受损问题在诉前得到解决。同时,做好检察建议的“后半篇文章”,与相关部门共商对策,完善整改措施,及时跟踪督促,进一步健全古栈道保护长效机制。
“秦蜀古栈道是千年历史的见证,检察机关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通过督促相关部门履职,凝聚古栈道文化保护共识,使秦岭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一个新的法治阶段。”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评价称。
数字赋能提升办案效率
6月8日,对照着遥感影像和无人机画面,秦岭南麓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刘涛一行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前走,汉中市西乡县白勉峡铧炉古栈道的栈孔遗迹不时映入眼帘。
借助检察大数据平台,办案人员清晰掌握了白勉峡铧炉古栈道的遗址线路、保护范围、文物数量等信息。这种“无人机+大数据”办案模式,是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加快数字检察建设步伐,推动秦岭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
陕西铁检分院副检察长王文宾介绍:“秦蜀古道遗址多分布在河谷、山地、密林等地,取证难度大。为破解这一难题,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依托省检察院生态环境检察指挥中心调度指挥平台,运用卫星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办案,通过‘天上看’与‘地上查’协同作战,突破地域限制并固定了关键证据,提升了办案效率。”
同时,不断扩大秦岭文化遗产保护“朋友圈”。借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物专家、学者等力量,探索建立“公开听证+专家论证”评估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形成了既依法监督又协同履职的联动保护机制。建立公益志愿者线索举报机制,凝聚秦岭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合力。
“过去一提到文物保护,许多人以为只是文保部门的责任。”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赵静认为,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之后,更易引起文物所在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增强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有助于解决一批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
数据显示,去年10月以来,陕西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共走访秦岭古栈道遗址58处,发现问题83个,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1件,社会治理检察建议22件。通过公益诉讼办案,使一批秦岭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切实加强,有效激活和提升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治理能力水平。(孙立昊洋 王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