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医疗的潜在需求尚未充分挖掘。我国PET/CT每百万人年检查量约为610例,仅相当于美国的8%,日本的10%;SPECT/CT每百万人年检查量约为1800次,仅相当于美国的3%,欧盟的7%;欧美等发达国家癌症病人接受精准放疗比例达 60%~70%,我国仅20%左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人民健康管理意识日益增强,核医疗在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核医疗服务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我国核医疗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相关资料图)
目前,常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8种,包括99Mo、125I、131I、14C、18F、90Y、89Sr、177Lu等。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报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99Mo市场已趋于饱和,年增长率仅为0.5%,而印度、中国等新兴国家将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除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利用绵阳堆生产的131I能够满足国内20%的市场需求,177Lu和89Sr有小量供应之外,其他反应堆生产的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均依赖于进口。
2023年核医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核医学技术及研发难度较高,目前国内核医学市场仍由外资品牌主导,但是近年来我国国产核医学品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以DR、CT、彩超等领域为代表,国产核医学牌销量增长迅速,占比逐年攀升。核医学市场前景被看好。除东诚药业与公司进行全面竞争外,还有恒瑞医药、远大医药等大型医药类企业开始进行放射性药品研发布局,诺华、拜尔、美国通用等国际核药巨头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四川通瑞等新的入局者借助资本逐步切入放射性药品赛道。
核医学在所有医疗器械类目中,医学影像设备一直都是医疗设备高端产业化的代表。据相关数据显示,核医学设备市场销售量达到了939亿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核医学或超1500亿人民币。核医学研发成功填补国内空白,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军用核技术成果向民用高端医疗器械转换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是核医学影像关键设备国产化的重大突破。
现阶段中国核医学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核医学生产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核医学高端产品对外依赖度大。且中国医学影像生产企业中,拥有自主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数量极少,大部分企业核心部件依靠进口,核医学市场主要被国际巨头所垄断。目前,全球有多个治疗性核药在研,其中生长抑素受体、前列腺特异膜抗原是两个比较热门的治疗方向。当前国内已形成东诚药业、中国同辐的双寡头格局,核医学药企业需要在全国各地自主建设或并购核药房,用以通过回旋加速器生产半衰期较短的核素,并根据终端需求实时配送。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核医学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显示:
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门科学,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现代科学。核医学分为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包括核医学设备及配套使用的核药和体外诊断试剂。
国际核医学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经过漫长的研究发展,于1951年正式开始进入临床。国内的核医学起步较晚,1956年我国制定了12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其中“同位素在医学中的应用”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同年,首个同位素训练班诞生,研制出第一批放射性标记物并建立了初步的医用放射性核素与药物生产线。1987年研制出99mTc标记药盒,1994年研制出质子回旋加速器,可以批量生产18F核素,之后国内核医学快速发展,SPECT及PET/CT等设备的国产生产商不断涌现,核医学设备国产化开始。
核医学行业有明显的高壁垒属性。鉴于放射性药物特殊性,在我国除了需满足普通药品管理制度外,放射性药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还需遵从《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约束,生产&销售企业需要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性药品生产许可证》以及《放射性药品经营许可证》,在放射性药品或试剂交接过程中,需要生产&销售企业以及使用单位向环保部同步办理《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手续(除放免试剂盒日使用量低于7盒的使用单位有豁免政策外),整个运营过程受卫生、药监、环保以及能源部多个部门的管辖,需满足辐射防护、生产、经营及使用的规定,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由于放射性要求较高的进入门槛,目前我国放射性药物的生产企业约20家,大部分为过去的各大同位素研究院下属亊业单位改制而来,少部分为民企。
本报告还分析了核医学市场的竞争格局,行业的发展动向,并对行业相关政策进行了介绍和政策趋向研判,是核医学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零售企业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核医学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了解更多产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核医学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
标签: